春鋤撲撲,夏苗破土。作為“四粒紅”花生原產地和地理標識產品保護地、全國最大花生生產基地,享有“四粒紅”花生之鄉美譽的扶余,正在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運作軌跡,緊鑼密鼓醞釀一場花生品牌“攻堅戰”。
關鍵詞之一:規模化種植——整合資源,小花生變成金豆豆
“這花生耐旱性強,產量高,是玉米收入的兩倍,花生殼還是最好的飼料。我們村都是靠種花生致富的。”家住新萬發鎮雙合村的李亞芝、李亞芹兩姐妹每年都種植10余坰花生,手捧著豐收的花生果,樂得合不攏嘴。
如今在扶余,像李家姐妹一樣嘗到農業發展甜頭的農民越來越多。在他們眼里,那一顆顆紅彤彤的小小花生米就是能帶來幸福和快樂的“金豆豆”。
該市從特色和市場兩方面入手,把農業招商和土地流轉作為“四粒紅”花生品牌建設的關鍵環節,鼓勵和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投資創辦花生種植、收購和加工基地,依法采取轉包、互換、入股、出租等形式,連片開發經營流轉土地。同時,“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將資金、信息、新技術、新產品帶到農村的同時,也將效益帶到農民身邊。
為精心培育“四粒紅”花生特色優勢產業,該市在增盛、三井子、新站三個鄉(鎮)建立30個示范戶,以點帶面,向全市乃至全國推廣新的“四粒紅”花生良種和技術。2017年以后,全市花生推廣面積將達13萬公頃,增產花生2.3—3.3萬噸,增收1.3—2億元,農民為此人均增收118—270元。
——基地建設風生水起,漸入佳境。這正是扶余市花生產業規模化種植帶來的“正效應”。
關鍵詞之二:標準化生產——品質取勝,小作物也能高大上
“扶余“四粒紅”花生的取勝之道在于品質。”對此,決策者、農業部門和花生種植戶們都深信不疑。
要高產、優質、高效,實現高產再高產,中產創高產,低產變中產,這是扶余市與吉林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共同組建花生研究中心的初衷。“從老‘四粒紅’中選出單株個體進行種植,通過品種比較試驗、提純復壯選育高產、抗逆強的四粒紅新品種。”瑞豐花生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邢文志說,“四粒紅”花生新品種選育和生產基地將高產示范與縮壟增行、間作立體栽培耕作改制試驗、示范技術進行比照綜合,進一步挖掘花生增產潛力。
現在,不止邢文志,扶余當地許多花生種植大戶、科技人員和專家都對“四粒紅”花生產業滿懷憧憬。到2017年,特色“四粒紅花生”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流程將在全市推廣。3至5年內,3個以上新品種將得到全面推廣,當地花生單產比過去提高12.5%左右,公頃增產350—500公斤。
——“四粒紅”在扶余成長的曲線開始呈現上升趨勢。
關鍵詞之三:產業化經營——融合創新,小鏈條串起大格局
清晨,三井子鎮,扶余市國義農產品購銷有限公司, 機聲隆隆。工人們各兼一職,篩選機、輸送機、鏟車、大貨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地上的花生殼堆積如山。
再來到扶余市隆華食品有限公司生間車間,記者看到,從花生原材料的挑選、去殼、去衣、分色到炒制、烘烤、控溫、包裝等一系列過程都引入了現代精細化流程。該項目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花生的自產自銷,對產業轉型升級和爭取花生產地自主定價權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國義、隆華只是三井子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園區打造東北最大雜糧雜豆收儲加工一體化產業基地的小小縮影。該園區依靠龍頭企業拉動,使小企業與大市場對接,已經發展成為扶余市現代農牧業的“孵化器”和產業升級的“推進器”。而這里的雜糧雜豆電子商務平臺,也體現了品牌農業的規模優勢、渠道拓寬與合作暢通。
目前,全市花生購銷業戶達2700家,從銷售去向看,60%進入國內市場,40%用于出口。在位于大林子鎮的扶余市華盛農產品公司,年產2000噸花生醬出口項目現已投入生產,產品遠銷英、美、日等十幾個國家。該產品的原料就是“四粒紅”花生,而作為花生主產區的大林子鎮,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從事花生種植、收購和加工。
——有這樣的底氣和動力,扶余“四粒紅”花生正在形成良種繁育、機械采收、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模式。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