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生交易網(m.zpzvwot.cn)訊 由甘肅省農科院聯合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研發的幼林果園、早熟馬鈴薯、春小麥以及玉米等間套作大豆復合種植模式,日前經專家現場測產認定,在不影響主糧作物產量的情況下,可使大豆畝產增收85公斤至100公斤,并成功實現全程機械化。這一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將有望推動甘肅省大豆產業快速發展。
2009年,在國家實施“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重點任務的背景下,四川農業大學和甘肅省農科院科研團隊啟動相關試驗示范。經過7年技術攻關,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帶幅配置、品種搭配、平衡施肥、化控除草等核心技術,使這一種植模式日益成熟,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玉米-大豆間套作種植模式為例,相當于在玉米凈作密度的基礎上,增加一季相當于凈作密度的大豆,這與目前國內外普遍應用的替代式間套作模式有著本質區別。同時,通過大豆根瘤固氮,減少了氮肥使用,利用間套作生物多樣性,有效控制了病蟲草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使用。日前,通過對武威市黃羊鎮近50畝玉米間套作大豆示范田的實產測定,玉米畝產750公斤至820公斤,與當地凈作覆膜玉米產量相當,大豆畝產85公斤至100公斤,畝增收300元至350元。
據了解,目前甘肅省大豆種植主要以復種、輪作和傳統間套作為主。今后,隨著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將有效解決甘肅省主糧和豆科作物的生產矛盾,達到充分利用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發展生態集約化農業的目的。同時,該項技術的成功試驗示范也將對進一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試驗示范成功 有望推動甘肅省大豆產業快速發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