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在湖北省仙桃市舉行長江流域機采棉栽培技術和首條全產業鏈機采現場觀摩會,促進棉花生產轉型升級、推動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會專家認為,此次現場會集中展示了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的“長江流域機采棉規范化栽培技術”,及棉花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技術研發成果,對提升長江流域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 機采棉現場
湖北省是全國著名的優質棉生產基地、主要紡織服裝基地,湖北棉田種植模式主要是麥(油)后棉,在前茬小麥(油菜)收獲后再種植棉花,不與糧爭地,生產優勢明顯,年均棉花種植面積曾長期保持在700萬畝左右。近年來受機械化水平不高等多因素影響,2022年全省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到 180萬畝,仍居全國第二位,長江流域第一位。根據“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要適度恢復長江流域棉區,建設江漢平原等沿江沿湖地區高品質棉花種植帶。
“適應新形勢,湖北棉花種植面積和產能要契合國家要求,并滿足湖北現代紡織服裝產業鏈對原棉的需求,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唯一出路。”湖北省農科院院長游艾青介紹,為解決麥(油)棉品種雙早熟、雙直播茬口對接和全程機械化生產等關鍵核心技術,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湖北省財政廳、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協同相關單位開展了適于機械化的棉花新品種選育和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已在仙桃基地建成了長江流域第一條機采棉清花加工生產線,實現了機采棉全程機械化生產。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代表,棉紡企業家、植棉大戶等代表參會。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付廣、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等棉花領域專家作報告。同步舉行長江中游四省棉花學會202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機采棉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生產現場觀摩會。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農民日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