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驕陽似火。趁著難得好天氣,幾輛橙白相間的收割機在南陵縣弋江鎮柿壩村的田野里來回忙碌,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大片大片成熟的早稻被收割和脫粒,稻稈則被粉碎還田。
圖為 早稻收割進行中
沉甸甸的稻穗已壓彎了頭,稻穗密實、谷粒金黃,暖風吹來稻浪滾滾,一股濃郁的稻香撲鼻而來。田園間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食品加工行業對于早稻的需求量比較大,所以今年我改種了雙季稻,200畝田的早稻能多收入4萬元。”種糧大戶楊業富告訴記者,他今年種植的200畝早稻于7月23日開始收割,再有兩天就要全部收割完畢。“我種植的是早秈‘中組3號’,是市里面推薦下來的新品種。今年雨水比較多,但是稻子長得很好(如圖),抗病、抗倒、耐寒性都很不錯。目前來看,一畝田大約能收到600公斤稻谷,我很滿意!”
“我市從7月初開始收割早稻,到目前收割已完成九成以上。”安徽省農技中心朱瓊瓊告訴記者,市農業農村局和市農技中心積極推廣早稻的種植,一是推廣良種和良法,如中組3號、南陵早2號等,提高早稻的產量和質量,擴大早稻的種植面積,推廣綠色增產措施。二是積極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對于病蟲害、栽培技術、田間管理、土肥等,定期派出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三是積極與氣象部門協調配合,提出防范和降低災害性天氣對早稻生產影響的應對措施,指導農民及時在早稻揚花、收割等關鍵時間段減小天氣帶來的影響,確保早稻的增產、增收。“今年全市早稻種植面積達51萬畝,比去年增加了2萬畝;單產據測算達到421公斤,比去年增加了5公斤,為我市全年糧食生產開了個好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介紹,安徽省狠抓糧食安全,重視糧食生產,時刻繃緊糧食“安全弦”。為切實完成2023年省級下達我市的糧食生產任務,市農技中心積極推動再生稻和早稻生產各項工作,搶抓農時,主動打好春季農業生產“第一仗”。市縣兩級農業部門按照農業生產包保工作要求,開展科技特派員下鄉包村聯戶,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農業技術指導,選派科技特派員110人,包村聯戶指導員350人,累計指導面積達10萬畝次。同時,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制定有效防范應對各類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應急預案,今年以來已編發氣象農事服務短信28條,土壤墑情預報18期。
此外,我市還通過電視、網絡、發放明白紙等手段,廣泛宣傳早稻生產技術措施,及時宣傳報道好經驗、好做法,將早稻田管落實到位。通過推廣新品種、集中育秧、科學施肥、培肥改土、節水灌溉、控制和限量使用化學農藥等措施,強化綠色生產。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確保全年糧食生產豐產豐收,切實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把“糧倉”守牢,把“飯碗”端穩。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大江晚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