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Peanut rust 花生銹病在我國南方花生產區普遍發生,為害較重。近年來,北方花生產區也有擴展蔓延的趨勢。花生發生銹病后,植株提早落葉、早熟。發病愈早,損失愈重。發病后一般減產15%,嚴重時減產50%。該病除對產量影響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顯著下降。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在各個生育階段都可發生,但以結莢期以后發生嚴重。葉片染病,葉背初生針尖大小的疹狀白斑,葉面呈現黃色小點,以后葉背病斑變淡黃色,圓形,隨著病斑擴大,病部突起呈黃褐色。表皮破裂后,露出鐵銹色的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圍有一狹窄的黃暈。夏孢子堆直徑0.3~0.6mm。葉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變黃干枯,似火燒狀。其他部位染病,夏孢子堆與葉片上的相似。重病株較矮小,提早落葉枯死,收獲時果柄易斷、落莢。
[病原]病原為落花生柄銹菌Puccinia arachidis Speg.,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夏孢子橙黃色,圓形或橢圓形,大小(22~34)μm×(22~27)μm,表面具微刺。我國花生上未見冬孢子。(2)特性:①溫度。夏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11~33℃,最適溫度為25~28℃;致死溫度濕熱為50℃為10分鐘,但干熱60℃為10分鐘仍不喪失生活力。冬、春季溫度較低時,存活長達120~150天;在5℃的條件下,存活約一年,-24℃能存活3~6個月。②水分。夏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發,在不接觸水滴的情況下,即使達到飽合的濕度,也不會發芽。③光照。光照對夏孢子發芽有抑制作用。黑暗條件下夏孢子發芽良好,在強烈陽光照射下,即使溫度、濕度適宜,也不會萌發。新鮮夏孢子在22℃的水滴中經1小時開始發芽。在24.5~26℃下,7小時后產生附著胞。22℃時,15小時后產生侵染絲。在25~28℃溫度范圍內,潛育期為6天左右。在20℃恒溫下,潛育期為13天,25℃和30℃為8天。
[侵染]北方花生銹病初侵染來源尚不清楚。在廣東、海南等南方種植區,病原菌的初侵染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輾轉傳播:在不同播種期花生病株上輾轉傳播的夏孢子。(2)自生苗:秋花生收獲后,落在田間的花生粒萌發后,病菌可在自生苗上安全越冬,春花生播種后開始侵染。(3)病株:室內外貯存的病株,經120~150天后,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4)病莢果:秋花生收獲后,帶病莢果經室內貯存至第二年3月份,夏孢子仍具侵染力。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雨量和霧露是影響流行的主要因素。春、秋植花生,溫度基本上在適宜范圍內,故影響銹病流行的主導因素是雨水和霧露。雨日多、霧大或露水重,都可引起銹病流行。高溫、高濕、溫差大,利于病害蔓延。(2)農業防治:田間自生苗多,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銹病發生就嚴重。春花生早播病輕,晚播病重。施氮過多,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排水條件差,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種抗病、耐病品種。實行1~2年輪作。因地制宜調節播期,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及時中耕除草,高畦深溝栽培,做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秋花生收后,清除田間病殘體,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莖堆漚肥,室內病莖在春播前用完。(2)化學防治:在開花適期檢查早播、低濕地塊,當發病株率達15%~30%或近地面1~2葉有2~3個病斑時,進行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1:2:200的波爾多液、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 000倍液,或膠體硫150倍液,或95%敵銹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藥1次,共噴3~4次。
|
![]() |
? | ![]() |